庫存電商做大尾貨生意,該如何成為資本新風口



導讀:如今,庫存電商已成為資本寒冬中的亮點,不少資本看上了庫存電商消化庫存的剛需。
對于很多人來說,并不熟悉“庫存電商”這一名詞。6月25日,艾瑞咨詢發布的《中國庫存電商行業研究報告》,將庫存電商這一新角色帶入了大眾視野。
這是一個2017年剛借著社群渠道興起的細分電商領域,當前正處在爆發期。需要先明確一個庫存電商的概念,它是指上游品牌方或代理商借助線上交易平臺,向下游直接或間接觸達消費者,提供庫存商品交易和相關服務,以清理庫存處理尾貨。也就是俗稱的S2b2C模式下的庫存電商。
《報告》顯示,2018年庫存電商行業市場規模為205.3億元,其中S2b2C類(大供貨商—渠道商—顧客)庫存分銷平臺的市場規模為130.3億元。預計到2022年,S2b2C類庫存分銷平臺市場規模約為1500億元,年復合增長率為84.2%。
如今,庫存電商已成為資本寒冬中的亮點,不少資本看上了庫存電商消化庫存的剛需。很多人說,做特賣甩庫存,能有那么大的市場空間嗎?為什么還能增長這么快?何況類似的賽道上,已經有了唯品會兩千多億的盤子了,庫存電商的上百家企業能跑出來嗎?
數據顯示,2012年李寧曾花費逾10億元清理庫存,致使公司上市以來首次虧損;2017年,特步花1.5億元將全渠道中2015年前生產的產品全數回購集中處理,導致特步2017年凈利潤下降25%至35%。不難看出,庫存管理不當很容易造成企業業績下跌。
1
據悉,現階段庫存電商行業內S2b2C的企業量級在100家到150家左右。庫存電商現在有100到150家,別看剛誕生沒幾年,但是已經處于嚴重的寡頭格局局面,艾瑞報告顯示,第一梯隊的愛庫存和第二梯隊的幾個平臺,已經占據了行業80%的份額:
但問題是,這個領域門檻并不高,只要你能拿到貨,只要你有幾個社群,能夠招募到分銷商,你就能起盤了,所以除了頭部玩家,其他一百多家庫存電商都陷入了肉搏戰。
拼命爭取分銷商,成了大家的競爭首選;但分銷商其實并沒有忠誠度,他們不屬于任何一個平臺,誰有貨就去誰那里進貨。就跟很多社區團購一樣,爭奪團隊長,互相挖角成了企業主要的擴張方式。
在這種生態機制下,就有了不少問題:
舉個例子:有些平臺覺得庫存電商就是賣質量不好的貨,所以品控方面就不夠嚴格,反正都是低價格嘛。
這種做法,大錯特錯!
分銷商這個圈層,一旦都知道你平臺品控不嚴格,口碑就壞了,信任就崩了,為啥???
顧客為什么要從分銷商那里拿貨呢?就是因為對分銷商信任啊,為什么這么信任呢?就是因為分銷商是用自己的聲譽做背書,如果分銷商推薦的產品竟然品控都不過關,信任還怎么連接和傳導?
這些問題怎么解決呢?難不成庫存電商就這么一直在粗放中狂奔?
2
艾瑞在報告中提到,作為庫存電商第一梯隊,愛庫存2019年GMV將將沖擊100億,分銷商數量現在就超過100萬了,覆蓋了4.3億消費者。
為什么愛庫存成立還不到兩年,就發展這么快呢?它如何解決了行業的頑疾呢?
愛庫存創始人王敏和冷靜當初本來只是想開一個線下特賣店,結果發現80%的顧客竟然是分銷商,既然顧客這么穩定,沒必要在商圈開店了,他們就承包了倉庫來做特賣。
隨著分銷商越來越多,他們就做了一個APP,不用分銷商親自到倉庫打貨,直接在APP上播貨就行,就這樣,一個新的庫存電商誕生了,他們前10萬個分銷商,完全是自發傳播帶來的,可以說,是愛庫存第一個把中國分散的分銷商平臺化了。
后來,隨著《電商法》的出臺,對分銷商有了更多要求,分銷商平臺化就更加是大勢所趨了。
愛庫存摸索了一套分銷商管理模式,優質貨源優先給更高等級的分銷商,這樣,分銷商就愿意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愛庫存;同時,愛庫存也不斷建立產品質量檢測體系,確保無假貨。
這樣,愛庫存又帶來更多的機構性分銷商,比如一些大型淘客和線下店主,他們的能量更大,更能帶貨。
庫存電商行業,也就不斷出現一超多強的分層局面。
再一個,愛庫存就是不斷升級自己的商業模式,從原來簡單的處理庫存,不斷演化為品牌方的庫存解決方案提供商,也就是說,品牌方在處理庫存的過程中,可以采用多種模式,可以入駐,也可以采銷,可以入倉,也可以在自己倉里,國內賣不掉,國外給你賣掉。
更進一步,除了庫存商品,還可以幫你解決庫存產能,比如服裝企業有時候不是積壓了成品,而是積壓了原料,通過數據分析了解消費需求之后,庫存電商也可以做C2M定制,把積壓的原材料消化掉,這樣,愛庫存就重構了庫存電商的“人貨場”:
所以,庫存電商也是有理想有抱負的,不能用狹義庫存來定義庫存電商的未來,要在更長遠更廣闊的境地里,去理解庫存電商的生存空間。
編輯?小?小?|圖文?經濟日報/調皮電商???|校對??蜂巢宣傳部